北京日报,你懂个球啊!

作者:小小主编发布时间:2025-06-18 11:47:00阅读次数:0

最近《北京日报》一篇批评苏超“过度娱乐化饭圈化”的文章,让人笑掉大牙,文章里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,活脱脱就是一副“何不食肉糜”的嘴脸。

图片

我真搞不懂,这些端着架子指点江山的媒体老爷们,怕是连足球场边上的草皮都没踩过几回吧?

苏超65%的球员是教师、快递员、程序员这些业余爱好者,每队最多只有3个职业球员。说白了,这就是一群平时搬砖、送件、改作业的普通人,周末换上球衣在球场上撒欢。

就这也能让某些媒体如临大敌?还扯什么“战术水平”“专业维度”,那是不是要把小区广场舞也按春晚标准来考核?

最逗的是,某些媒体把网友玩“散装江苏”“十三太保”的梗说成是“空洞狂欢”。人家老百姓自娱自乐踢个球,顺便开开玩笑怎么了?非得跟参加追悼会似的板着脸才叫正经?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很明显,这种自黑互怼的地域梗,比某些职业联赛假惺惺的“友谊第一”真实多了。

你们看看,南京队自嘲“散装省会”,淮安整出 “西游妖精拉拉队”,苏州直接请贝克汉姆用方言喊加油......这也不是瞎玩梗的,是Z 世代用自己的方式给传统体育“卸妆”。就像年轻人把严肃的历史人物做成表情包,不是不尊重,而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拉近距离。

好笑的是,就在《北京日报》摆着臭脸说教的时候,6月14日,人民海军反倒给苏超整了个大排面,13艘以江苏城市命名的军舰集体出镜打call,连055大驱都来助阵,这排面比职业联赛的明星效应更带感。

图片

图片

这波操作直接把某些媒体的脸都打肿了,他们说这是“偏离赛事核心”,人家解放军叔叔可不这么想。

《北京日报》还揪着“饭圈化”不放,这就更离谱了。这怎么又跟饭圈扯上关系了?饭圈追的是什么?是顶流明星啊!

可苏超赛场上踢得最欢的可能是隔壁学校的体育老师,或者楼下快递站的小哥。人家观众喊加油,喊的是“老王加油”“小李快跑”,根本就不是“某某球星我爱你”的应援套路。老百姓就是图个乐呵,周末带着孩子到场边喊两嗓子,顺便跟邻座聊聊自家小区的事,这怎么就“失了体统”了?

反倒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看得明白:人民日报说江苏这“十三太保互黑互怼”其实是“对抗式团结”,表面上互相调侃,骨子里是地域自豪感;新华社直接把镜头对准球员的泥泞球鞋,白岩松都说了“苏超让人民快乐,中国足球需要快乐”。

图片

图片

可不是嘛,国足在国际赛场上老让人揪心,然后我们老百姓自己踢踢球、乐一乐,怎么就成了错呢?

某些媒体整天忧心忡忡这个“玩物丧志”、那个“有失体统”,合着老百姓就得天天板着脸当“装在套子里的人”才行?

我猜啊,这些媒体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开心。

打掼蛋你们要管,踢个球你们也要管,是不是非得全国人民都变成机器人你们才满意?

说句扎心的话,苏超爆火恰恰戳中了中国足球的痛处:职业联赛早就跟群众脱了节。

国足为什么老是踢不出好成绩?你看看那些职业球员,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,训练馆、更衣室跟普通球迷隔着十万八千里。

可苏超呢?人家拿“户籍 / 社保”当参赛门槛,就是要让踢球的、看球的都觉得“这是咱自家的比赛”。

图片

快递员白天送件晚上踢球,教师周末放下粉笔就当“中场发动机”,这股从生活里长出来的生命力,才是足球该有的样子。

再说了,那些世界级的体育品牌,哪个不是从街头野球里长出来的?巴萨的青训营最早就是市井球场,美国 NFL 也是工人联赛变来的。

草根玩梗不是什么坏事,反倒是某些媒体端着架子瞎批评,才是真跟老百姓玩不到一块儿去。

后来《北京日报》删了评论,不知道是想明白了,还是一看人民日报、新华社都站苏超,才觉得自己话说过了头?

说到底,苏超为什么火?不就是因为它没那么多“高大上”的规矩,让普通人觉得足球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表演,而是自己也能参与的快乐。

就像有人爱喝咖啡,有人爱就着大蒜吃面条,各有各的滋味,谁也别瞧不上谁。

足球不需要那么多“装在套子里的裁判”,老百姓就想看看泥地里撒欢的“浪里马”,笑得眼泪都出来。

这事怎么就这么难理解呢?

某些媒体与其在这儿杞人忧天,不如好好想想:

为什么一个业余联赛能引发这么大共鸣?

为什么网友玩的梗能得到官方认可?

为什么你们的说教连自己同行都看不下去?

与其端着架子指点江山,不如蹲下来看看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。足球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裁判,只需要更多在泥地里打滚的快乐。

不过我们也不强求,毕竟,你懂个球啊!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