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日报批评苏超:满口的官腔
号称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的苏超终于被批评了。近日,北京某报一篇题为《警惕苏超被流量玩坏》的评论文章引发热议。文章指出,当前关于苏超的讨论,少见对技战术的分析,而是充斥着娱乐化“玩梗”,甚至滑向“饭圈表达”。文章的核心观点是,足球需要热闹,但不能只有热闹。当朴素情感遭遇流量逻辑,过度娱乐化易使具正向公共价值的事件蜕变为空洞狂欢,丧失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连接。
说得很复杂,观点对错姑且不论,让我眼光一亮的是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“空洞狂欢”一词。狂欢本来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表达,何来空洞一说?这就好比说痛苦的悲伤,幸福的快乐,逻辑上自相矛盾。很想问问作者,不空洞的狂欢是什么?丰满的狂欢?
文章说的是苏超,指向的却是球迷,因为玩梗、造梗的都是球迷。这是非常奇怪的逻辑,球迷花钱花时间看场球赛,造个梗怎么就成了一种耽误足球发展的罪过?从“没有假球,只有世仇”,到“常州变吊州,再从吊州变巾州”,“万物皆可梗”恰恰是苏超足球文化的一部分,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它让足球充满了烟火气,像巴西、阿根廷的街头足球一样成为一种生活,在这个过程人们参与足球、享受足球,最终爱上足球。这才是真正的足球精神。
这是一篇打着官腔的文章。文章建议,“期待‘苏超’能够在赛制设计、青训体系、商业运营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,成长为一个有社会价值、有文化分量、有制度基础的体育品牌”。在我看来,这才是一种“空洞的认真”,用所谓的宏大叙事和高瞻远瞩,来掩盖脚踏实地的不足,以最庄重、最一本正经的语气,说出最官僚主义的话来。
一边是适龄球员的青黄不接,一边指责球迷玩梗、草根足球联赛没有技战术分析;一边国字号职业球员停球5迷远、丢球也不反抢,“两手一摊,我是傅欢”,一边张口闭口“青训体系”,“整体规划”等大词。中国足球的最大问题不是技不入人,而是说场面话的人太多,做实事的人太少,玩权术、玩概念的能力,远远于实际执行能力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苏超的火爆出圈很抢眼,也很刺眼。苏超的问题在于,第一,它证明足球在中国有着强大的群体基础。第二,业余也能玩好足球。这就动了某些人的奶酪,打了某些专业人士的脸。
